这些年,因为下河村的稻米是稀缺品,收购站的王站长和安支书的关系打的不错,不说多年的好友,也绝对是互利互惠。
因此在县里的领导同意后,王站长才能做主提价一半来收购他们做出来的农产品。
可是经过安西的这一波操作之后,那提了一半的价格已经配不上这么精美的食物了。
但王站长也不能贸贸然的就给提成高价,这不现实。
所以在安支书和安实过来的时候,安西就交代他们,想办法自己去销售,如果别的地方愿意高价进,那王站长肯定也是愿意做中转站赚一波的。
至于安实能不能卖的出去,能不能说服那些省里市里的收购站,收购他们的产品?
那就看安实的本事了。
要是有了安西大规模的宣传打低,他还不能卖出去哪怕一笔,那这个销售的话就得换人干了。
而只要第一批卖出去了,后面的销量就不会愁。
这个年代是比较困难,大家也都喜欢省吃俭用,但到哪都不缺有钱人的,省里市里的就更不缺了。
不说那些干部领导什么的,就是普通工人一个月买上一两盒也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而安西写了那么多文章勾着他们,就不信他们不动心,不想试试这到底是个什么味道?
果然,一个星期之后,安实从省里回来,并带来了好几笔大的订单,加起来有四五百斤。
有的农产品,下河村有,但数量不够,还需要到别的村去买。
因此厂里又招了好几个年轻机灵的小伙子,他们有的去收购农产品,有的就跟着安实去跑销售。
一批订单怎么够,当然是越多越好,全省那么多个市,市里那么多个县,每个县又都有收购站,怎么也得让那些收购站都知道,有了这样一项高档的食品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