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荆轲刺秦这一则故事之时,李兴平稍稍有一些意动。心里面不自然间,却是浮现出一幅场景。
风萧萧,易水边。
好友齐致为荆轲送行。
荆轲自知此去有去无回,但却未退缩一步,反而高歌唱曰:壮士一气兮不复还。
有诗,有历史,有背景,一位顶天立地刺客荆轲的形象完美的表现了出来。
荆轲的名字,也在此时进入了李兴平内心。
当然,风萧萧这一首诗也在历史背景的加入之下,变得猛然沉重了三分。
“新诗体?”
不知道为何,李兴平脑海里又浮现出了新诗体的概念。
如果说此前李兴平完全不愿意接受,那么,现在的李兴平却是有一些犹豫起来。
如此经典,如此人物,身为燕大中文学的李兴平知道,这绝对是传世的名篇。
不论是诗,还是诗中的故事。
而一旦传世,那么在这一首诗的影响之下还真可能形成新的一种诗体。
只是,单单仅仅只是一首,李兴平还是有一些不能接受。
一种新的诗体,一种新的新歌流派哪能只有一首诗就能确立?
唐诗宋词元曲哪一个不是有成千上百首的作品,这才形成了一个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