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人手不太好找。
士农工商,做这个的巧匠,地位也不高。
事实上,苏雪烟不明白古代人为何看不起工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亦不轻视各类凭手艺吃饭的人,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那时候的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如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建筑业以及木匠的鼻祖鲁班,凭自己的技艺做到了楚国的大夫。
墨子少年时期做过牧童,学过木工,像是一位工匠界的行业领袖。
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认识追随墨子,随后逐步形成了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齐国的管仲提出著名的“四民分工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使自得技艺臻于完美。对于工匠,他的建议是:让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居住,观察四季不同的需求,辨别器用质量的精粗美丑,估量它们的用途,选用材料时要比较其中的好坏并使其恰到好处。
当时士农工商的职业世代相传,手工业者的弟子就总还是保持手工业者的身份。这种机制当然会导致社会僵化,不利于阶层流动。但从职业培训的角度来讲,在交通与教育不发达的古代,父子相承、兄弟相助,是技艺养成与提高的便捷方式。
如果说,工匠的地位降低,那么肯定就是汉朝时期了。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工匠社会地位大倒退。
作为可以和儒家抗衡的墨家从汉代开始衰弱,墨家的衰弱也伴随着工匠深灰地位的大倒退。
帝制时代以农立国,以士治国。士和农是统治者的基本盘。
工匠如管仲所言聚集在一起并住在城镇里,而商人则是四处流动,不利于统治。因此长达两千年,工与商是被统治者轻视的,帝国各种制度的设计是对其进行打压和防范的。这两种职业之所以还存在,是社会需要建房子,造器物,需要货物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