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对有限的促进社会平等,阶层流动起到很好地作用,使平民子弟能够进入到国家的管理层。可在另一方面却使中国付出了代价,其中包括制造业技术进展缓慢,有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
社会上的聪明人都想着去读书,应考,当官。而去做工匠的,往往是被生活所迫的贫寒子弟。而一个能工巧匠如果凭手艺过上了不错的生活,手头宽裕了,他想到的一定是让儿子去读圣贤书,参加科举,脱离工匠阶层而做官。
于是,整个工匠阶层都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甚至大字不识几个的体力劳动者,工艺的好坏完全依靠工匠的精神和敬业态度。这也就解释了中国古代没有从工艺迈进工程技术科学的门槛的原因。
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领域确实相对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水平高,但这些成就都是建立在工匠的经验之上的,没有从科学层面进行总结、归纳。纯靠经验再往上走,很快就到了天花板,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苏雪烟想要找人,最好就是从工部找。
可工部那也是官身,虽然地位仍然不高,但也不是苏雪烟一个小女子可以找来的。
社会地位的高低,可是有钱没钱就能决定的。
这不像是现代社会,笑贫不笑娼,古代社会,就算是有钱,地位也不如一个穷秀才。
当然,能成为秀才的,绝对也穷不到哪里去。
影视剧中的穷秀才,简直是刷新了三观。
能读得起书的,就没有穷人。
虽然一直有说,穷文富武,但也只是相对的。
“好,都有赏。”
洗漱完后,苏雪烟就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锦囊,一人发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