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蟠看着圣旨,心中复杂。薛蟠对他能娶到黛玉,非常高兴,而对于宝钗要嫁给司徒澈,薛蟠心中不舍,空落落的,心神不定。

女子未嫁从父、出嫁从夫。

薛蟠的父亲去世了,薛蟠自己当着家。宝钗在薛家,想怎么样都成,自己可以由着她,让她如同男儿一样,读书、练武、出门、游历,做所有在其他女儿看起来离经叛道的事情。

但是以后宝钗嫁了人,嫁入了皇家,就不归自己管了。到时,宝钗还能像如今这样自在吗?司徒澈会事事顺着她吗?诚太妃呢?

薛蟠知道,宝钗能嫁给诚郡王,世人羡慕嫉妒居多。如自己这般,不想让宝钗嫁人,才是不正常的。可是当宝钗真的要嫁人了,他却止不住的为她的未来担忧。

其他人看不见薛蟠的焦虑,只看见薛家攀上了诚郡王府,薛家在京都中一时间炙手可热起来。这道赐婚圣旨引起的反响,远远超过薛蟠中状元以及薛蟠和清宁县主的赐婚。

诚太妃知道薛蟠和黛玉的婚事是礼亲王世子夫人主媒,为了压薛家一头,就请了礼亲王妃为司徒澈的婚事做主媒人。

礼亲王虽然是宗人府的宗正,不过比起诚亲王,和皇上的关系远了一层。礼亲王妃已经年过六十,比之诚太妃,也就只胜在辈分高。诚太妃请她,她就应了。

礼亲王府婆媳两人为了薛家兄妹两人的婚事坐主媒人,在京都一时间也是一道奇观。

司徒澈拗不过诚太妃,只能同意,他并不想在这些事情上和诚太妃对着干。

司徒澈去找薛蟠道歉,薛蟠也没有在意。

薛家如今的门第和诚郡王府是没有办法比的,而且薛家是臣子,诚郡王府是皇族,真要是薛家压诚郡王府一头,那才是将薛家放在风口浪尖之上。估计第二日,御史参奏薛家的折子能把皇上的御案给埋了。

既然诚太妃要这样做,就让她这样做好了。这在世人看来,是宗室和诚郡王府对薛家嫡女、未来诚郡王妃的重视。

至于说薛家被人议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虽然薛蟠不想高调,但是没有这些,这一年来薛家发生的事情,也注定薛家低调不起来。比如他考上了状元,他和黛玉被皇上赐婚,宝钗和诚郡王的婚事。因此,也不多诚郡王为宝钗求来赐婚圣旨和诚太妃请礼亲王妃主媒这两件事。

诚郡王的六礼每一步都稳稳的压着薛蟠和黛玉一头,薛蟠不在意,黛玉也不在意。宝钗很无奈,虽然知道这是必然的,但是看着诚太妃故意这样做,心中还是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