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荀澜点点头,眉宇间挂着忧愁:“董卓,其人性情贪婪奸诈,先帝在时就不听征召,迟迟不把兵马大权交给皇甫嵩。其在西凉兵力有二十万之众,且西凉兵力以性彪悍的羌人为主,这样下去,京师早晚要沦入他手。”

京城的乱象徐庶虽然也有耳闻,但远不及荀澜这第一手的消息,这时候信息传递缓慢,十常侍死的消息都还没有传到颍川。

他想了想说:“并州丁原也坐拥五万之众,想必后续的兵马也在来的路上,董卓的二十万军队还得驻扎凉州,若是尽数调走,则会被匈奴、羌趁机而入,所能调动者不过二分之一。”

何况董卓的二十万大军只是号称。

“丁原、董卓相争,京中又有卢尚书、朱儁将军两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坐镇,且皇甫嵩将军率领三万驻扎右扶风,使君是不是过虑了?”

第31章

“您说的三位皆是当世人杰, 然而依我所见,三人似乎对军权一点都不重视。”荀澜长叹了一声:“在乱麻一样的局中,这可是致命的弱点啊!”

皇甫嵩、卢植和朱儁是平定黄巾贼的大佬, 可以说是大汉力挽狂澜、迅速将张角叛乱压下去的关键。

其中, 卢植能文能武,既是桃李满天下的当世大儒, 又能带兵点将, 比如刘备和公孙瓒就都是他的学生。

朱儁打仗干脆狠绝,直接把黄巾贼按在地上摩擦。

皇甫嵩更是平定黄巾之乱的最大功臣, 凭借一己之力四处灭火,累计杀了二十多万的黄巾贼。

然而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汉末的三位关键老臣,却一点都不紧握枪杆, 对权力政治没那么敏感。

比如, 卢植在被宦官进了谗言后就被汉灵帝轻易掳走了军权, 关进了大牢, 得皇甫嵩大力说情才被放了出来, 现在手里已经一个兵也没有了。

这三人不论谁撺掇天子下的诏书,要他们交出兵权, 就乖乖让出来, 一点折扣都不打的。即使看穿了奸臣玩弄权术,为了不留下不尊皇权的把柄, 为了在史书上没有瑕疵, 他们依然会去做。

这是汉朝推崇的君子之风,儒家大力赞扬的忠汉之心……

历史上的皇甫嵩也是屯兵三万在扶风, 完全可以无视董卓借九岁天子刘协口下的征召。他却交出兵权、自投罗网, 简直就是拱手把洛阳让给了董卓, 一想就让人觉得痛惜。

念及此, 荀澜说话时不由带上了些许情绪,根本没察觉到他这话说得不恭敬。

“使君见解独到,让我领略了不同角度的看法。”徐庶顿了顿指出:“不过,董卓虽然有雄军,其人却不擅长带兵,未必是丁原的对手。”

董卓打仗完全是短板。曾经卢植被免职,接替卢植的董卓生生葬送了卢植打下来的优势面,被黄巾打得丢盔弃甲,成为天下的笑柄。

“我知同属边郡,并州、凉州的军队同样彪悍。”但也有区别,比如董卓的骑兵“飞熊军”基本都是被收服的羌人,性好劫掠,在他们眼里中原汉人和肥羊无异,根本无法约束。董卓自己也不在乎,甚至也是喜欢这种射杀平民的虐杀感,对洛阳及周遭居民造成的伤害极大。

并州军则以在烽火中历练出来的汉人为主,对一直以来追随的将领忠诚度极高,而且汉人最讨厌边城胡人的劫掠之举,相比凉州军,“并州狼骑”军纪严明多了。

“但并州丁原所倚仗者不过是其义子吕布。吕布我见过,武艺卓绝,骑射堪比昔年飞将军李广,在军中声望极高,高顺、张辽等并州将领皆与吕布交情匪浅。”

说到吕布、张辽,荀澜在心里默默吐槽了一句:虽然是想竭力遗忘的不愉快见面……

徐庶缓缓道:“使君提到吕布,必有深意。”

荀澜笑了笑:“吕布虽为丁原义子,在其麾下却不得重用。丁原因为忌惮吕布勇猛,只肯让他领了文职。其人贪财好色,若是以利诱之……”

吕布志在将军,而不是在丁原麾下做主簿。主簿这个官职,虽然参与机要,总理府事,却是文职,以典领文书。

荀澜话锋一转:“我知道董卓有一幕僚名为李肃,乃是吕布的同乡,两人的交情非比寻常呐。”

徐庶是聪明人,自然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历来财帛动人心,有了同乡牵线搭桥,吕布若是转投董卓,天平的两侧便瞬间失衡。

并州军一大弱点是,对方并不是以丁原为核心的,士兵是紧紧追随吕布、高顺和张辽等本土将领的。而这些本土将领的官职又低微了些……

丁原是半道来到并州当刺史的,自然不敢放任这些本土将领做大。

徐庶惊诧于荀澜消息的四通八达,而且光凭这份从纷繁信息中抽丝剥茧,提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大胆得出结论的本事,就足够令人钦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