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封山之时,则做一些手工制品、削制牛羊皮毛,定期和大齐商人们换点小钱小物以作补贴。
就这样,北藩百姓的日子渐好,自然感恩大齐皇帝的仁政,连一些贵族花大钱招募私兵都不乐意去了。要不是被逼无奈,一家子都活不了,谁乐意舍了亲人去干那些随时可能丧命的差事。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北藩军队力量骤减,更是成不了气候。
再说大齐有了源源不断的耕牛提供,牛市上耕牛供给多了,不会像以前即便有钱都不一定买的到。有余钱的就紧紧裤腰带买上一头,实在穷的村子就集全村之力合力买上一两头,大家都知道有了耕牛这生产力才能上去,才会产出更多粮食,都不吝啬这个钱。
这样一来二去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相对于北藩逐渐真心依附,南蛮就难搞许多。南方气候湿热,蛇虫鼠蚁遍布,还有瘴气环伺,地形复杂,打仗的兵丁难以适应当地气候地形,总是被南蛮牵着鼻子走。南蛮又利用先天优势惯会躲躲藏藏,哪怕大齐武器装备强悍,可是找不到人照样白搭,就跟一拳打在棉花上,这仗打的着实辛苦。
大齐这边打的辛苦,南蛮其实也不好受。虽然能侥幸保住性命,可是谁喜欢整日龟缩不出躲躲藏藏的日子,可是对方有厉害的武器在手,他们不得不以退为进,暂且按兵不动。
特别是大齐装备了火炮之后,前去侦查的人亲眼看见一炮下去直接轰掉了一个没有人迹的小山头。若是真的不管不顾大规模轰炸,南蛮地形再复杂估计也能夷为平地,是以连往日暗地里的还击都不敢再有动作,生怕惹了大齐一个不高兴直接暴力开轰。
于是双方僵持下来,暂时达到了一个平衡点,你不动我也不动。不过南蛮君主头上时时悬了一把剑,整天提心吊胆的,那日子可不太好过。
皇帝对于南蛮的现状暂时还是比较满意的,能把北牧打趴下已经取得了第一步胜利,再对南蛮紧追不舍那大齐就太过吃力,人员物资银钱耗费过大,太过劳民伤财。所以他准备趁机休养生息,等大齐强盛起来,不怕那南蛮不主动归降。
至于民生大计,不说粮食产量增加,这水泥的问世更是帮助容易遭受洪灾的地区免了不少灾祸。自从水泥出世,皇帝就命人从最容易受灾的地方修建堤坝,平日蓄水防旱、灌溉农田,洪灾时开闸泄洪,以防洪水侵蚀农田、摧毁房屋。